行業資訊
中鐵城際全面解析曝氣系統的設計要點、安裝關鍵和運行優化策略
污水處理中的曝氣系統是生物處理工藝的“心臟”,其設計與安裝質量直接關系到污水處理效果、運行穩定性和能耗成本。下面我將解析曝氣系統的設計要點、安裝關鍵和運行優化策略。
曝氣系統設計核心要點
設計曝氣系統時,以下幾個關鍵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選擇曝氣方式:主要分為鼓風曝氣和機械曝氣。
選擇時需考慮工藝:大型污水廠常用鼓風曝氣(尤其微孔曝氣器);氧化溝工藝適合機械表面曝氣(如轉刷、轉盤);接觸氧化法可選擇鼓風曝氣(如穿孔管、中孔曝氣器)或射流曝氣器等。
鼓風曝氣:通過鼓風機和管道將空氣送入池底擴散器,形成氣泡充氧。適用于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等,氧利用率較高(微孔曝氣器可達較高效率),但存在管路損失和可能堵塞的問題。機械曝氣:通過葉輪、轉刷等裝置攪動水面充氧,兼具充氧和推流作用,設備集中便于維護,但能耗通常較高且更適用于較淺水體。
計算曝氣風量與需氧量:科學計算是高效運行的基礎。
標準狀態下污水需氧量(kgO?/d)可參考公式計算,涉及進水水量水質、出水要求、微生物量及氮含量等參數。標準狀態下供氣量(m3/h)則由標準狀態下污水需氧量除以(0.28 × 曝氣設備氧利用率)得到。需氧量計算還需進行工況修正,考慮混合液與清水氧轉移速率差異、水溫、實際壓力下飽和溶解氧、混合液剩余溶解氧及逸出氣體氧含量等因素。
設計曝氣器布局與管道系統:合理的布局確保布氣均勻、混合攪拌充分。
曝氣器選型與布置:微孔曝氣器(如可張式、平板式、鐘罩式)性能參數需符合相關標準。布置方式有滿池布置或池側布置,推流式曝氣池宜沿池長方向漸減布置。服務面積、數量需通過計算確定,并驗算底部流速(一般不宜小于0.25m/s)或單位污水供風量(如不小于3m3/m3污水)以滿足攪拌要求。管道系統設計:大中型廠供風總干管宜設兩條或環狀布置。池底主管可根據系統大小采用環形、一字型、十字型、王字型等,支管可采用一點、兩點或多點進氣。管道宜采用耐腐蝕材料(如UPVC-FRP復合管、FRP管、鋼管需內防腐),并設溫度補償、放泄口、放風口(消聲)、真空破壞閥等措施。支管間距不宜小于0.5m,穿孔管水平長度不宜大于5m。
選取鼓風機:風機是曝氣系統的動力源。
風機類型:中型污水處理廠宜選擇離心鼓風機,小型廠和工業廢水處理站可選擇羅茨鼓風機。選型原則:需高效、節能、低噪、易維護。羅茨風機進氣固體微粒含量不應大于100mg/m3,離心式鼓風機不應大于10mg/m3。需設置備用鼓風機,工作風機4臺以下設1臺備用,4臺及以上設2臺備用。
曝氣系統安裝關鍵控制
安裝質量直接影響系統效果和壽命,需嚴格控制:
安裝精度控制:
管道:布氣支管允許水平高度誤差±10mm。微孔曝氣器底盤與布氣支管連接后,底盤平面與管軸線水平誤差不大于5mm。穿孔管水平誤差每根不宜大于±2mm,全池不宜大于±3mm。曝氣器:同一曝氣池內曝氣器盤面標高最大誤差不應大于5mm,兩池之間不宜大于10mm。可調支架確保標高準確。
管道與曝氣器安裝:
管道連接牢固防漏氣,彎頭用大半徑減少風阻。穿越構筑物需密封處理。水下支管可采用加強聚氯乙烯管等。安裝前需吹掃干凈管道。微孔曝氣器固定支架應有足夠錨固力,考慮所受浮力。為便于檢修和更換曝氣頭,也可采用可提式微孔曝氣器裝置。曝氣支管末端應有排除氣、水混合物的立管,管端伸出水面,管徑不宜小于5mm,支管與立管連接處孔洞直徑以3-5mm為宜,并設閥門。
防腐與密封處理:鋼管內外需進行嚴格防腐處理。各連接點確保氣密性。
系統調試與驗收:
調試前檢查:管道吹掃、曝氣器清潔、風機空載運行。清水調試:檢查布氣均勻性、曝氣器膨脹、管道有無泄漏。負荷運行:逐步接入污水,監測DO、風壓、電流,調整至設計參數。
精確曝氣與節能優化實踐
曝氣系統能耗占污水廠總能耗比重高,優化至關重要:
精確曝氣控制:
通過在線監測(如DO、氨氮、流量)和自動控制(如調節閥門、風機轉速),實現按需曝氣。如馬頭崗污水廠案例,通過優化溶解氧控制分區(將8個好氧廊道合并為4個控制區),減少儀表數量,在支管安裝電動空氣調節閥和熱式氣體流量計,并優化DO設定值(如好氧段前端低、后端高),實現了穩定控制并節能。控制系統可集成鼓風機優化模塊,控制啟停頻率,均衡運行時間,提高壽命。
維護管理要點:
定期檢查:曝氣器堵塞或損壞情況,保持系統良好。鼓風曝氣系統開始時應排放管路存水,檢查自動排水閥可靠性。設備維護:保持潤滑,及時解決漏油滲油,定期檢查更換不合格零部件。
總結與建議
曝氣系統的設計與安裝是一項系統工程,核心在于:
精準設計:合理選型、科學計算、優化布局。精細安裝:嚴格控制精度、確保密封防腐。智能運行:采用精確控制,實現按需曝氣。精心維護:定期檢查保養,保障長效穩定。
希望這份全面的解析能為你的項目提供切實幫助。如果你有更具體的工藝場景或遇到特殊難題,歡迎進一步交流。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