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水深測量
為連續測得水深,必須選擇適當的測深線間隔和方向。測深線間隔一般取為圖上 1厘米。探測航行障礙物時,應適當縮小測深線間隔或放大測圖比例尺。測深線方向一般與等深線垂直。港灣地區的測深線方向應垂直于港灣或水道的軸線。沿岸測量中,測深線的布設,在岬端處應成輻射狀,在鋸齒形岸線處應與岸線總方向成45°。水底平坦開闊的水域,測深線方向可視工作方便選擇。江河上可根據河寬和流速,布設橫向、斜向或綜合的測深線。
測量水深所使用的工具和儀器一般有測深桿、水砣(測深錘)和回聲測深儀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開始使用多波束測深系統,70年代又使用了遙感技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受海水的各種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測量深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為評定水深測量成果的精度,測區內應適當布設檢查線。檢查線與測深線相交處兩次測得的深度之差不能超過規范的要求。另外,還須檢查與鄰圖拼接處相對應水深的符合程度。對其中相差較大或存在系統誤差的深度點,要找出引起誤差的原因,一般海底平坦處著重從測深方面檢查,在海底地貌變化較大處,著重從測深點定位方面檢查,作出正確結論,適當處理。
測得水深后,必須進行水位改正。就是把在瞬時水面上測得的深度歸算到由深度基準面起算的深度。當深度點處的瞬時水面與驗潮站在同一瞬時的水面高差不超過20厘米時,用該站的潮位觀測資料進行水位改正;若高差超過20厘米,則用水位分帶法進行改正,即在滿足水位改正精度的條件下,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驗潮站的潮位觀測資料,用圖解內插(或計算)的方法,把測區分成若干個帶(區),求出各帶(區)的潮位資料,進行分帶(區)改正。近海測量中,可用模擬法進行水位改正。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文章推薦
-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 上海:《關于深入開展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間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解讀
- 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專題會
- 工業園區“定制化”供水:中鐵城際智慧水務系統如何匹配高純度用水需求?
-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 市政道路設計流程與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個核心步驟
- 市政道路設計關鍵要點:從線形規劃到管線綜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設計最新規范與全流程解析
- 自然資源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已經累計整治超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