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通過AI+物聯網技術實現從“被動搶修”到“主動防御”的轉型,主要依托以下技術路徑:
1. 全維度實時監測網絡構建系統通過物聯網設備(壓力計、流量計、水質傳感器等)對管網壓力、流量、水質等參數進行秒級監測,結合聲學傳感技術實現漏損定位精度達0.3米。例如,在華北某城市部署的聲波傳感器網絡,可識別0.01MPa級壓力波動,漏損率從22%降至4%。
2. AI預測模型驅動風險預判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多維預測模型:
水質預警:通過余氯、濁度等16項指標的動態分析,提前12小時預測水質惡化趨勢,自動觸發消毒設備調整;爆管預判:結合水力模型與歷史數據,實現爆管風險預測準確率超85%,停水影響范圍縮小90%;設備故障預警:振動傳感器+紅外熱成像技術構建設備健康指數模型,提前5天預警故障。
3. 智能決策與聯動控制建立“感知-決策-執行”閉環體系:
應急場景自動生成最優處置方案,如爆管時30秒內完成關閥路徑規劃,停水時間壓縮70%;遠程控制消毒設備自動增投次氯酸鈉,武漢案例顯示處置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5分鐘;數字孿生平臺模擬極端天氣下的管網壓力變化,預演應急調度策略。
4. 漏損控制與能耗優化
采用DMA分區計量技術,結合邊緣計算網關實時監控輸入/輸出水量差異,某城市年漏損率從18%降至8%;智能調度算法優化水泵運行參數,千噸水電耗下降12%,年節約電費超200萬元。
5. 區塊鏈存證與安全防護構建“網絡-數據-終端”三維防護體系:
國密SM4算法加密傳感器數據,傳輸延時控制在8ms內;關鍵操作日志上鏈存證,實現非法篡改事件100%可追溯;工控蜜罐技術誘捕攻擊行為,誤報率低于3%。
通過上述技術融合,中鐵城際系統將管網故障發現時間從小時級縮短至秒級,運維成本降低30%,水質達標率提升至99.8%,真正實現從“搶修響應”到“風險預防”的范式轉變。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文章推薦
-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 上海:《關于深入開展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間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解讀
- 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專題會
- 工業園區“定制化”供水:中鐵城際智慧水務系統如何匹配高純度用水需求?
-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 市政道路設計流程與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個核心步驟
- 市政道路設計關鍵要點:從線形規劃到管線綜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設計最新規范與全流程解析
- 自然資源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已經累計整治超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