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
農用地整理
通過耕地集中連片整治、質量提升和生態化改造,優化農田布局,完善灌溉設施,修復污染土壤,增加耕地數量并提升質量。例如,實施農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剝離耕作層土壤以保護耕地資源。
建設用地整理
盤活農村閑置低效建設用地(如宅基地、工礦廢棄地),騰挪發展空間,促進城鄉要素流動。重點通過增減掛鉤政策釋放建設用地指標,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需求。
鄉村生態保護修復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為核心,治理水環境、修復濕地、增強水土保持能力,并建設生態棲息地及動物遷徙廊道,提升鄉村生態韌性。
鄉村歷史文化保護
保護傳統村落風貌、歷史建筑及古樹名木,傳承農耕文化,保留鄉村特色景觀和歷史文脈,避免“千村一面”。
城鄉融合發展
優化“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產業融合與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6個整治模式
政策工具驅動型
綜合運用占補平衡、增減掛鉤等政策,調整土地用途和指標分配,例如通過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或產業用地。
空間優化重組型
以鄉鎮為單元統籌全域規劃,打破行政壁壘,優化耕地、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的空間布局,解決碎片化問題。
產業融合帶動型
結合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園區等載體,引入產業投資,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新業態,激活鄉村經濟。
生態修復優先型
針對生態脆弱區域(如水土流失區、礦山廢棄地),實施系統性修復工程,同步提升生態功能和景觀價值。
文化傳承保護型
以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為核心,通過修繕古建筑、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文化IP,推動文旅融合。
數字化管理創新型
利用三維地籍數據庫、實景三維技術等數字化手段,實現土地整治全流程動態監測和精準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多維度建設內容和差異化整治模式,旨在實現耕地保護、生態優化、文化傳承與城鄉發展的協同推進。具體實踐中需結合地方資源稟賦,靈活選擇模式并強化政策支持(如資金整合、權屬保障)。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文章推薦
-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 上海:《關于深入開展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間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解讀
- 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專題會
- 工業園區“定制化”供水:中鐵城際智慧水務系統如何匹配高純度用水需求?
-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 市政道路設計流程與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個核心步驟
- 市政道路設計關鍵要點:從線形規劃到管線綜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設計最新規范與全流程解析
- 自然資源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已經累計整治超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