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針對農村分散站點運維難題,通過“物聯網+AI+云平臺”技術架構,構建了覆蓋“水源-水廠-管網-用戶”的全鏈條智慧化運維體系,具體解決方案如下:
一、智能物聯網絡構建
全域感知層部署
在分散站點部署智能水表、壓力傳感器、水質監測儀等設備,實現流量、壓力、余氯等20+項參數的秒級采集。例如,浙江某縣通過安裝7.8萬塊智能水表,實現用水數據實時回傳,運維響應效率提升50%。邊緣計算網關應用
采用具備本地計算能力的智能網關,對偏遠站點數據進行預處理,減少云端傳輸壓力。某山區站點試點顯示,數據傳輸延時從15分鐘壓縮至8ms,漏損定位精度達0.3米。
二、AI驅動的預測性維護
設備健康度評估模型
基于振動傳感器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構建設備健康指數(EHI),提前5天預測水泵、閥門等關鍵部件故障。臨洮縣應用后,設備突發故障率下降62%。水質動態預警系統
通過余氯、濁度等16項指標的連續監測,結合LSTM神經網絡算法,實現水質惡化提前12小時預警。某農村案例顯示,水質達標率從80%提升至98%。
三、遠程智能運維體系
數字孿生管理平臺
構建三維可視化平臺,集成GIS地圖、設備狀態、水力模型等數據,支持遠程閥門調控和應急方案生成。浙江某縣通過該平臺實現爆管事件處置時間縮短60%。移動運維APP集成
開發具備工單自動派發、AR遠程指導功能的移動端應用。郫都區試點顯示,維修人員到達現場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1.5小時,運維成本降低35%。
四、集約化運營管理模式
縣域統管平臺建設
將分散站點納入統一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共享與標準統一。達孜區通過建立縣域統管機制,供水保障率提升至95%以上。區塊鏈存證體系
采用國密SM4算法對運維數據進行加密,關鍵操作上鏈存證。某市應用后,水質異常事件追溯準確率達100%。
五、經濟性解決方案
光伏+智慧泵站
在無電區域部署光伏供電系統,結合智能調控算法,使偏遠站點能耗降低20%。西藏某高寒地區試點顯示,年運維成本下降40%。水損智能管控
通過DMA分區計量技術,某農村管網漏損率從30%降至8%,年節水超百萬噸,直接經濟效益達200萬元。
該體系通過技術賦能,將傳統分散運維模式轉變為“云端協同+本地自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為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復制、可持續的智慧化解決方案。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文章推薦
-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 上海:《關于深入開展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間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解讀
- 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專題會
- 工業園區“定制化”供水:中鐵城際智慧水務系統如何匹配高純度用水需求?
-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 市政道路設計流程與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個核心步驟
- 市政道路設計關鍵要點:從線形規劃到管線綜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設計最新規范與全流程解析
- 自然資源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已經累計整治超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