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濱水城市的社會環境特征
1.人文歷史環境
城市的人文歷史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現存的文物古跡中,這也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歷史見證。城市濱水區保留的文物古跡(古炮臺、古代水城門)、場所(漁村、漁港)、文化遺址(城堡廢墟)、歷史性建筑物(海關、教堂、銀行、古坊)和構筑物(燈塔、古橋、碼頭欄桿、河道駁岸)、鄰水街區、地段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整個水上古城鎮(威尼斯、周莊、南京)在滄桑的印跡中飽含著更有價值的文化感和美感。
2.多元化的社會生活環境
人類的生活領域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尋求物質利益與精神需求的平衡,獲取更好的生活質量也是人類的理想生存狀態。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簡單、單一朝著復雜,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濱水區設計必須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發展,使之在滿足人們物質利益的同時也能極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即找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點,謀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創造更多豐富多樣的城市空間環境,滿足人們多樣性生活的需求。
城市濱水區擁有形態豐富的場地和水文條件,為各種特性的活動提供多種環境條件。在同一水域環境里,既包括有組織的大型文化活動,又有以個人、家庭為核心的自發活動,幾乎所有不同的活動都能在濱水區城市空間中找到適當的場地。這使不同年齡、性格、背景和教育程度的人走到一起,體現出濱水區開放空間的環境價值。
3.城市濱水區環境的二重性
城市濱水區作為戶外活動的場所,既有別于純粹的人工場所,又有別于荒洪蠻野的純粹自然場所,它是被馴化的自然環境,又是保有自然造化的人工環境。濱水區的魅力就在于具有這種“人工—天然”的兩重性。
城市濱水區的城市性與自然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微妙的平衡。二者相互沖突而又相互依存,過度城市化會使自然屬性遭到破壞,而喪失地理資源優勢;片面的自然保護又會使城市功能與水岸環境相互剝離,使水岸環境喪失活力,可見兩重性向任何方向傾斜,都會降低濱水區戶外活動的環境質量。
這個兩重性是丹麥心理學家D.瓊治所說的“邊界效應”,即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交匯處。人們在戶外活動過程中,同時得到兩方面的感受:既能感受人工設施的便利,又能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既能體察人工環境的精巧親切,又能感到大自然的雄渾廣博。
文章出自市政設計www.jionggong.cn,轉載請注明。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文章推薦
-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5個建設內容和6個整治模式
- 上海:《關于深入開展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 助推郊野空間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解讀
- 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專題會
- 工業園區“定制化”供水:中鐵城際智慧水務系統如何匹配高純度用水需求?
- 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破局:中鐵城際供水智慧系統如何解決分散站點運維難題?
- AI+物聯網:中鐵城際智慧供水系統如何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防御”?
- 市政道路設計流程與技巧:新手快速上手的6個核心步驟
- 市政道路設計關鍵要點:從線形規劃到管線綜合的避坑指南
- 2025市政道路設計最新規范與全流程解析
- 自然資源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已經累計整治超1000萬畝